蘭亭序感時傷逝 俯仰間已過一生

「蘭亭臨帖,行書如行雲流水……」周杰倫一曲把〈蘭亭集序〉從晉代帶到現代,一時間「年輕」了不少。〈蘭亭集序〉是「書聖」王羲之為詩集《蘭亭宴集》寫的序文,先不說書法,光是內容已讓人再三回味。

 

東晉穆帝永和九年(353年)三月三日,王羲之與謝安、孫綽等41位軍政高官,在山陰(今浙江紹興)蘭亭「修禊」。「修禊」是古代其中一種祭祀活動,目的是祈福禳災。《後漢書·禮儀志上》記載道,在農曆三月初三,官民皆會於東流水上「洗濯祓除」,去除宿垢,潔淨身心。王羲之等人在「修禊」以後,藉機與親朋好友一聚,賞賞風月、寫寫詩,於是就有了這篇〈蘭亭集序〉的出現。

 

在「惠風和暢」的這一天,王羲之等人在山川美景之中,可謂「極視聽之娛」。然而,陰陽循環往復,人在極樂之時,少不免由樂及悲。王羲之想到這群好友,今日能聚,固然快樂,但這「快樂」卻未免短暫,彷彿就在「俯仰」之際,一生就倏忽過去。

 

廢寢忘餐 時間還是流逝

 

我們營營役役地追求所愛之事與物,「不知老之將至」。等到獲得的時候,原來已經「情隨事遷」,原來喜愛之感已隨着時間變成「陳跡」。這句「不知老之將至」出自《論語·述而》,說的就是孔夫子熱愛學習,一開始用功就忘記吃飯、忘記憂傷,甚至忘記了自己已經老去。的確,做着自己喜歡的事是可以廢寢忘餐,更可以忘憂,但時間還是會悄悄流逝。

 

王羲之從「樂」感到「悲」,從「追求」想到「失去」,最後更想到原來人的一生是如此短暫!「修短隨化」,我們無論如何祭祀祈福,最終也要聽任造化之使,直面死亡的到來。所以,每每想到莊子所云「死生亦大矣」,內心都是無盡的哀傷。

 

念及死生 內心忐忑不安

 

以往,讀到古人感時傷逝的詩文時,沒有不是「臨文嗟悼」,其中感情不能以一二句宣之於懷。東晉士人崇尚老莊,所以對「生死」之見,不少人也推崇莊子之說「方生方死,方死方生」(《莊子·齊物論》)。王羲之不好此說,認為所謂「一死生」(把死生看作同一樣的事)「齊彭殤」(彭祖喻高壽,殤即未成年而夭折)只不過是「虛誕」「妄作」之事。所以,每每念及死生之事,內心總是不免忐忑不安。

 

從古到今,大概也是一樣。「後之視今,亦猶今之視昔」,後人看到我們今日的文集時的感受,大抵就像我們今日閱讀前人的詩文一樣 — 感慨萬千……

 

長於文學批評的「才子」金聖歎說王羲之是「真古今第一情種也」,大抵無虛也!

 

 

 

*此文曾刊載於《文匯網》,2022-11-02。